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文化,古代的四大发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始终有饮食文化的身影在促进和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 宫廷御膳,就是历代帝王世族所享用饮食。中国古代宫廷御膳,其各个朝代的风味特点不尽相同,宫廷御膳则是中国古代烹饪艺术的高峰。因此,每个时代的宫廷御膳实际上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中国烹饪技艺的最高水平。
早在夏朝就开始建立帝王宫廷,随之为宫廷服务的饮食机构也诞生了,夏朝首设“苞正专职服务宫廷帝王膳食。
商朝随着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宫廷设有御厨、苞正、内、宰夫、司鱼等专职膳食官员,负责帝王的膳食和祭祀。
周代统治阶层很重视饮食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周人无事不宴,无日不宴。究其原因,除周天子、诸侯享乐所需,实有政治目的。通过宴饮,强化礼乐精神,维系统治秩序。《诗·小雅·鹿鸣》尽写周王与群臣嘉宾欢宴场面。周王设宴目的何在?“(天子)行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佩荷恩簿,皆得尽其忠诚之心以事上焉。上隆下报,君臣尽诚,所以为政之美也”(《毛诗正义》)。周王朝对天子及其王室的御膳还设计了一整套的管理机构,根据《周礼》记载,总理政务的天官冢宰,下设五十九个部门,其中竟有二十个部门专为周天子以及王后、世子们的饮食生活服务,诸如主管王室御膳的“膳夫”、掌理王及后、世子御膳烹调的“庖人”、“内饔”、“亨人”等。根据现存的有关资料看,《礼记·内则》载述“八珍”,是周代御膳席之代表,体现了周王室烹饪技术的最高水平。周天子的饮食都有一定的礼数,食用六谷(稻、黍、稷、粱、麦、菰),饮用六清(水、浆、醴、醯、凉、酏),膳用六牲(牛、羊、豕、犬、雁、鱼),珍味菜肴一百二十款,酱品一百二十瓮。礼数是礼制的量化,周王室御膳礼制对养生的强调,其依据就是儒家倡导的“贵生”思想,其具体表现就是“水木金火土,饮食必时”(《礼记·礼运》)。以食肉为例,宰牲食肉要求应合四时之变,春天宜杀小羊小猪,夏天用干雉干鱼,秋天用小牛和麋鹿,冬天用鲜鱼和雁。
从食鱼方面看,当时的鲔鱼、鲂鱼、鲤鱼在宫廷御膳中是最珍贵的烹饪原料。《诗·衡门》:“岂食其鱼,必河之鲂。……必河之鲤。”《周礼·虔人》:“春献王鲔。”周代御膳中蔬菜的品种并不多,据《周礼·醯人》载,天子及后、世子食用的蔬菜主要有葵、蔓菁、韭、芹、昌本、笋等数种,由于蔬菜品种有限,故专由“醢人”将它们制成酱,或由“醯人”把它们制成醋制品,以供王室食用。
秦汉时期的宫廷膳食礼制基本上是延续周朝的制度,但对御膳又有新的发展。从有关资料看,汉宫御膳中的面食明显增多,典型的有汤饼、蒸饼和胡饼。加外,豆制品的丰富多样又使汉宫御膳发生了重大变化。豆豉、豆酱等调味品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只用盐梅的情形;豆腐的发明深受皇族帝胄的喜爱,成为营养丰富、四时咸宜的烹饪原料。汉宫御膳已很有规模,皇帝宴享群臣时,则实庭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罍,满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妙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歌并舞。真可谓美味纷陈,钟鸣鼎食,觞爵交错,规模盛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动荡交织、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在饮食文化方面,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在中原地区交汇一处,大大丰富了宫廷御膳,如新疆的大烤肉、涮肉,闽粤一带的烤鹅、鱼生,皆被当时御厨吸收到宫廷中。《南史》卷十一《齐宣帝陈皇后传》载,宋永明九年,皇家祭祀的食品中“宣皇帝荐起面饼、鸭臛,孝皇后荐笋、鸭卵、脯、酱、炙白肉,齐皇帝荐肉脍、菹羹,昭皇后荐茗、米册、炙鱼,并平生所嗜也。” 起面饼、炙白肉原是北方食品,为南朝皇室所喜爱,成为御膳席中常备之品。此外,由于西北游牧民族入居中原,使乳制品在中原得以普及,不仅改变了汉族人不习食乳的历史,也为宫廷御膳风味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隋朝昙花一现,皇帝花天酒地,极尽天下美食。此以谢讽著《食经》为证。
唐代御膳不仅相当丰富,而且大有创新,这与唐代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繁盛的餐饮市场分不开。御膳主食如“百花糕”、“清风饭”、“王母饭”、“红绫饼餤”等,菜品如“浑羊殁忽”、“灵消炙”、“红虬脯”、“遍地锦装鳖”、“驼峰炙”、“驼蹄羹”等都已成为唐宫御膳颇具代表性的美味,皇帝常将这些美味分赐给朝中的文武百官。唐代宫廷中举办宴会,很重视“看席”。《卢氏杂记》载:“唐御厨进食用九飣食,以牙盘九枚装食于其间,置上前,并谓之‘香食’。”韦巨源为唐中宗设计“烧尾宴”,御膳中的“看席”为“素蒸音声部”,即由七十个面制食品组成的舞乐场面,乐工歌伎之造型甚为逼真。唐宫御膳不仅场面规模大,而且馔品种类多,御膳的名目和奢侈程度都是空前的。仅以韦巨源“烧尾宴”看,水陆杂陈,山珍海错择其奇异者就有五十八味之多。
宋代御用菜点也有100多种,宋代宫廷御膳,前后有很大差别。一般认为,北宋初叶至中叶较为简约,后期到南宋则较为奢侈。
元代宫廷御膳以蒙古风味为主,并充满了异国情调。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原以畜牧业为主,习嗜肉食,其中羊肉所占比重较大。宫廷御膳很庞杂,除蒙古菜以外,兼容汉、女真、西域、印度、阿拉伯、土耳其以及欧洲一些民族的菜品。元延祐年间,宫廷御膳太医忽思慧著述的《饮膳正要》在“聚珍异馔”中就收录了回回、蒙古等民族及印度等国菜点94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宫廷御膳的风味特点。辽、金、元宫廷御膳与中原宫廷御膳不同,他们依牛羊为主菜,依饽饽为主食饮料依奶酪为主,辽金兼食野味。
明朝宫廷御膳机构严密庞大,分工明确,上设上食局,下设光禄寺和太常寺。其御膳房人数高达5000多人,宫廷御膳常见餐点有两百多道,明代宫廷御膳风味十分强调饮馔的时序性和节令时俗,重视南味。
据《明宫史》载:“先帝最喜用炙蛤蜊、炒海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由于明代在北京定都始于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又是南方人,其妃嫔多来自江浙,故这时期的南味菜点在御膳中唱主角。自洪熙以后,北味在明宫御膳中的比重渐增,羊肉成为宫中美味。据《明宫史》载,羊肉主要用于养生保健,且多在冬季食用。另据《事物绀珠》载,明中叶后,御膳品种更加丰富,面食成为主食的重头戏,且肉食类与前代相比,不仅品种增加不少,而且烹饪方法也有很大突破:“国朝御肉食略:凤天鹅、烧鹅、白炸鹅、锦缠鹅、清蒸鹅、暴腌鹅、锦缠鸡、清蒸鸡、暴腌鸡、川炒鸡、白炸鸡、烧肉、白煮肉、清蒸肉、猪肉骨、暴腌肉、荔枝猪肉,燥子肉、麦饼鮓、菱角鮓、煮鲜肫肝、五丝肚丝、蒸羊。”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社会,清代的宫廷御膳在中国历史上已达到了顶峰。御膳不仅用料名贵,而且注重馔品的造型。清宫御膳在烹调方法上还特别强调“祖制”,许多菜肴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制方法上都已程式化。如民间烹制八宝鸭时只用主料鸭子加八种辅料。而清宫厨御烹制的八宝鸭,限定使用的八种辅料不可随意改动。奢侈糜费,强调礼数,这虽说是历代宫廷御膳的共点, 清宫御膳风味主要由满族菜、鲁菜和淮扬菜构成,御厨对菜肴的造型艺术十分讲究,在色彩、质地、口感、营养诸方面都相当强调彼此间的协和归同。清宫御膳宴礼名目繁多,唯以千叟宴规模最盛,排场最大,耗资亦最巨。流19传至今享誉中外满汉全席是中华美食之瑰宝。
(转自《中国烹饪》杂志)
声明:该作品系网友上传发布。本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